欢迎来到 礼仪词典网 , 一个专业的礼仪知识学习网站!

加入收藏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中国 > 习俗礼仪

习俗礼仪

贴春联,贴对联

分类: 习俗礼仪 礼仪词典 编辑 : 礼仪知识 发布 : 08-13

阅读 :738

贴春联。春联,又名对联、门对,源于“ 桃符”。
古时候,由于缺乏科学知识,人们对许多自然灾害不理解,以为是鬼神作怪。过年时要在一寸多宽、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、郁垒二神之名,挂于门旁,以避邪鬼。到了五代时,西蜀的宫廷里,有人在桃符上写联语。据《宋史·蜀世家》介绍,后蜀主孟昶(919—965)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,以为不工,自提笔书联云: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。”这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,不过当时仍叫“ 桃符”。宋代桃木板改为纸张,叫“春贴纸”。到了明代,才改称春联。陈云瞻《簪云楼杂话》载:“春联之设,自明太祖始。帝都金陵,除夕前忽传旨:公卿士庶家门口须春联一幅,帝微行时出现。”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,不仅观赏春联,还亲自题写春联。据说他经过一户人家,见门上未贴春联,便去询问,得知这是一家阉猪的,尚未请人代写。朱元璋便自告奋勇,为那阉猪人写了一幅春联:“ 双手辟开生死路,一刀割断是非根”,联意贴切、幽默、风趣。经明太祖一提倡,许多文人学士便把题写春联视为雅事,题春联便蔚然成风。故清代富察敦崇的《燕京岁时记·春联》载:“春联者,即桃符也。自入腊以后,即有文人墨客,在市肆檐下,书写春联,以图润笔。祭灶之后,则渐次粘挂,千门万户,焕然一新。”随着时代的发展,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不仅结合三教九流、七十二行的特点,更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性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,广大群众创作了许多富有生气的春联,如2005年( 鸡年)春节,一位老先生拟的春联:“春之华,迎春归,春暖花繁,唤醒金鸡驱魍魉;民为本,顺民意,民殷国富,莫使墨吏误苍生”,横额为:“公正和谐”。此联对仗工稳,富有反腐倡!、以民为本的强烈的时代精神。
与春联有关的,还有倒贴“ 福”字,这一风俗由来已久。据宋人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记载:“岁旦在迩,席铺百货,画门神桃符,迎春牌儿⋯⋯”,“ 春牌”就是写在红纸上“福”字。“福”者,福气、福运、幸福之谓也。春节贴“福”字,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。民间为了更好地表达这层意思,干脆将“ 福”字倒贴,表示“幸福已到”、“福气已到”。“福”字倒贴,民间还有一则传说。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“ 福”字作暗记,准备杀人。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,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个“福”字。这样,朱元璋就不好杀人了。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,竟把“ 福”字倒贴了。第二天,皇帝派人上街查看,发现家家都贴了“福”字,还有一家把“福”字贴倒了。皇帝听了禀报大怒,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。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,忙对朱元璋说:“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,故意把福字贴倒了,这不是‘ 福到’的意思吗?”皇帝一听有道理,便下令放人,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。从此,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,一求吉利,二为纪念马皇后。
习俗礼仪 08-13

下一篇:祭祖与团年 下一篇 【方向键 ( → )下一篇】

上一篇:过年贴门神 上一篇 【方向键 ( ← )上一篇】